Skip to content

Olympus 14-54mm f/2.8-3.5 Zuiko Digital 大 43 大 Kit 春日賞櫻

2025-04-20

上回提到,Olympus E-500 配送的 14-45mm f/3.5-5.6 鏡頭成像卓越,大有驚喜,唯獨是光圈細,難有淺景深效果。Olympus 同期其實有另一支 kit 鏡,就是與 E-1 的配鏡 14-54mm f/2.8-3.5。

14-45mm f/3.5-5.6 & 14-54mm f/2.8-3.5

即使「大 kit」比「細 kit」於遠望端多出 9mm (等效 18mm),光圈亦大多 0.5 至 1.5 級。兩支鏡頭造工、大小相若。實際使用中,手感並無太大分別。老老實實,f/2.8 與 f/3.5 分別無幾,為何不索性做到 f/2.8 恆定大光圈呢?

二十年舊鏡,對焦環上的環保膠環已經老化,變得黏膩。索性全部撕走,這支鏡頭的二手價值怕且就此扣減。不過本來就是沒人要的死系統,無所謂了。

大日正照 櫻花正開

收到鏡頭當日,正是櫻花盛開之時。接上 E-500,剛好配以 Kodak CCD 試一試鏡。

光圈全開之時,鏡頭不算銳利。不知是因相機或是鏡頭所致,拍攝出來的相片反差非常高,色彩深厚,對比強烈。平時攝影需要於後期加強色彩,用這套器材,反過來要在後期減低對比,可謂誇張。好多現代相機 Raw 檔案色彩淡薄,對比偏低,提供了後期調整的空間。舊款 CCD 相機正好相反,色彩取向早已定型,更有風格。Kodak CCD 在此相當重口味,實在有特色。

鏡頭最短對焦距離有 0.22m 之近,在遠望端可以充當半支微距鏡頭。但大家都可以看得出,此鏡成像還是偏軟。與同門的 50mm f/2 Macro 比,要輸好多班。對比度高的同時,成像又不算銳利。用現代標準來看,有機會不合格。

大光圈 淺景深

Four Thirds 43 系統先天缺陷是感光元件小,配一支光圈較大的鏡頭,方可彌補其景深效果。畢竟世人見到淺景深,先會聯想到是專業攝影。以為玩大 43 是脫俗,最後都要還俗,用大光圈。F/2.8 至 3.5,終於能在非近攝情況下,找回些淺景深的效果。

The Meadows 是愛丁堡中心的一個公園,中間有幾排櫻花。其實年年都開得差不多,要影都影過。不過人在愛丁堡,不得免俗,還是年年影。

近期寫了好多 Olympus,搞得我好似變成 OM 打手,下次寫寫其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