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香港光學 Halina Anastigmat 45mm f/3.5 & f/2.8
2025-03-26
評測
香港曾經有過相機光學工業,「光學儀器大王」黃克兢於 50 年代創辦寶源基業,生產過一系列 Halina 「夏蓮娜」相機,主打低價市場,傾銷全球。
前期 45mm f/3.5

1959 年推出過一部叫做 Halina 35X 的 旁軸相機,配以 Halina Anastigmat 45mm f/3.5 鏡頭。這部相機算是當年流行的 Leica clone 之一,沒有對焦連動,亦不可換鏡頭。上年在 eBay 購入,拍了一卷菲林後,就好奇拆機取鏡,接上數碼相機拍攝。這鏡頭的焦距是 45mm,光圈最大 f/3.5,最小 f/16,目測有六片光圈葉。鏡頭只有三片鏡片,屬好簡單的設計。據說 Halina 工廠係位於北角,時至今日,好難想像香港曾經有過相機工業。
原裝相機不單止沒有對焦連動,快門亦只有 1/25,1/50,1/100 及 1/200 四個速度。如今接上現代相機,可以話係解放,無須再受限於景深估算或快門速度不足等問題。但以成像質素來講,一接上數碼相機,其缺點就即暴露無遺。







只能講,我一早已被現代鏡頭寵壞。年輕如我,實在見識太少,從來無想像過鏡頭的質素可以如此之差。首先是解像力極低,細節幾乎全無,根本無法填滿 2400 萬像素。放大到 1:1 睇,即使中焦,仍然沒有細節可言。而鏡頭變形亦都非常嚴重,而且是難以修正的複雜變形。無他,古老三片鏡片設計,就會有這個問題。
至於焦外成像,問題就更大。照常焦外散景應是模糊的,但這支鏡頭的焦外成像卻只成二線性,而非模糊。主體不能與背景分離,混亂不堪。合焦成像不清晰,離焦成像太清晰。



當然,香港製造已屬難得,出到影像已經好叻。作為一個香港人,手上有一支香港鏡頭,都係高興的。
後期 45mm f/2.8

香港光學並非曇花一現,而係有一直改良。筆者於 eBay 再購入另一部較後期版本,鏡頭設計相同,但光圈擴大到 f/2.8,鏡間快門速度改成了 1/30,1/60,1/125 以及 1/250。而機身設計亦有所改良,雖然仍沒有對焦連動,但過片機關有大大改善,觀景窗亦變得更加清晰。照辦煮碗,同樣拆機取鏡,接上數碼相機試鏡。
鏡頭設計雖然新舊相同,但造工卻有很大改變。60 年代的版本是以黃銅製作,鏡身沉重。而 70 年代的版本則是以鋁合金製作,輕巧許多,但質感亦有所下降。鏡頭標字比舊版多了 F.C.一字,不知是何意思。


兩者的光學表現非常相似,能看出屬同一設計。但光圈擴大之後,焦外成像竟然改善了,終於有了一點模糊的效果。但解像力依然非常差,同舊版一樣,未能滿足現代相機的細節需求。不過 2.8 大光圈版本比 3.5 多出一個鏡頭特色,竟然係有「聖光」Glow。明顯此鏡光學本來就不是設計於大光圈應用,強行擴大光圈後,光圈全開下高反差位置會有泛光。嘩,如此明顯的特色,一切就不同了。即使解像力弱,如今散景有改善,中焦又有 Glow,值了。




鏡頭自帶柔焦效果,拍攝人像相信會有另一番復古感。未有機會試到人像,其他的事,就在其他的時候再試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