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12mm f/2 平淡無奇的不過不失
2025-07-05
又一篇講 Olympus,我真的不是 OM 打手。
如前文所述,筆者的 Olympus E-PL6 長插 17mm f/1.8 定焦鏡頭,當作隨身相機使用。等效焦距約 35mm,是標準中的標準。好奇心驅使下,想試更廣角的鏡頭。本來想要支等效 28mm,但 M43 中的 14mm 定焦鏡頭評價不佳。於是另一選擇,正是這支 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12mm f/2。

白色機身配上銀色鏡頭,相當搭配。鏡身以金屬製造,手感不俗。鏡頭比 17mm f/1.8 長,但整體上仍算是相當輕巧。等效 24mm 的廣角焦距,最短對焦距離約 0.2 米,差不多是手提電話相機的規格。用來當隨身相機使用,幾乎可以當作電話相機的直接升級。用此鏡頭拍出來的照片,亦更有生活感。就像日常隨拍,只是質素更好。






「質素更好」好似講得太過。這支定焦鏡頭表現不算太差,但亦無出色之處。真的好似電話相機一樣,平淡無奇。對比度正常,但缺乏微反差。色彩還原合理,但又不算鮮艷。數不到優點,又彈不到缺點。一般般,不過不失。
等效 24mm,廣角上又不夠 21mm 的廣,沒有超廣角的張力。好多時稍為裁剪,即變成 26mm 或 28mm 一樣。如此就同 iPhone 拍攝更加相似。雖說是角度相似,但玩得相機,後製的難度又遠遠比 Dazz Cam 高。如果照片無須放大,好似裝個 Dazz Cam 濾鏡,用回 iPhone 拍會更好?



街頭攝影,香港仍是世上最有趣的地方。雖然風景與舊時已有不同,景物已異,人何以堪?似層相識的街道,換上一些陌生的招牌。諮租告示,蜜雪冰城。
曾經有攝影新手問我,為何外國攝影師的作品對比度可以這麼高?我回答,是有兩個原因。一是人家用的是 Leica,二是太陽角度問題。香港處於亞熱帶,太陽置於頭頂;國外好多地方,緯度高,太陽角度較低。街上的陽光都是側光,對比度自然更高。
香港以內以外,光線有差異,風景有差異,人事有差異。




口中淡出個鳥來的色彩,竟與從前的 GR Digital III 有幾分相似。世人說 CCD 顏色好,其實當中鏡頭的影響亦非常大。GR Digital 只有 1000 萬像素,M43 感光元件更大,對焦更快更準,解像力亦更高。M43 可以有 CCD 感覺,又多個理由吹奏 M43,嘻。
如果有機會,想試試以此鏡頭與 Dazz Cam App 作直接比較,對比差異。不知何時方有時間,在此又開開空頭支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