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初試 Olympus E-500 平玩 Kodak CCD
2025-04-11
近日又在 eBay 上尋到寶,以低價入手一部 Olympus E-500。這部單鏡反光相機是 Olympus 於 2005 年推出,屬 Micro Four Thirds (M43) 的前身,Four Thirds 系統,亦即係今人口中的「大 43」。相機老舊,值得入手之處,在於其腹內的 Kodak CCD 感光元件。

2000 年代初,Kodak 柯達同 Olympus 合作,為最初的幾部 Four Thirds 相機提供過三塊感光元件。分別為 E-1 的 500 萬像素 CCD、E-300 與 E-500 的 800 萬像素 CCD,以及最後 E-400 的 1000 萬像素 CCD。今日文章主角,就是中間那一塊,編號為 Kodak KAF-8300CE,是續 E-1 後的第二代 CCD 感光元件。800 萬像素,原生 ISO 僅有 100 至 400 之窄,可以擴展至 1600。
Kodak 本來有鴻圖大計,計劃一直為 Olympus 提供 CCD 感光元件。不過好景不常,Kodak 因管理不善而導致商業危機,停止為 Olympus 開發及生產感光元件。於是 Olympus 轉向採用 Panasonic 的 Live Mos (即 CMOS) 感光元件。4/3 CCD 從此絕唱,成為短命種。
CCD 與 CMOS 技術不同,生成的影像亦有差異。而於各家廠商中,就以 Kodak 生產的 CCD 最為受人推崇。這部 E-500 是筆者手上的第二部 Kodak CCD 相機,至於第一部,就先賣個關子,日後有緣再講。
直射入光
2004 至 2005 年間,數碼相機技術發展迅速,市場上開始出現較低價的入門單鏡反光相機。日本兩大廠商亦先後推出了 Canon 350D 以及 Nikon D50 兩部 APS-C 相機,同期 Olympus 亦推出了 E-500 加入戰局。
Olympus 的 4/3 系統感光元件比對手細小,為了彌補缺點,於鏡頭上落下好大功夫。Olympus 標榜「直射入光」的光學設計,成像更為優異。相比當時同級對手,Olympus 的入門配鏡 14-45mm f/3.5-5.6 絕對比 APS-C 上的 18-55mm 出色。即使 CCD 較細,最終於成像上亦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如果你有用過單反時代的 APS-C 18-55mm 配鏡,可能都會記得其成像之劣,慘不忍睹。但 Olympus 的 14-45mm 成像竟然相當銳利,邊緣成像亦絲毫不差,即使是光圈全開,邊位都不會模糊。


不過感光元件細,配鏡光圈又細。舊時的 4/3 系統的確較難拍出淺景深效果。世事總是矛盾,賣給新手用的配鏡,其實比高階大光圈鏡頭更難用。沒有淺景深去突出主體,構圖上就要多花心思,考慮線條,色彩,紋理,回歸基本步。

色彩表現
Kodak CCD 色彩準確,對比度高,成像深邃,細節豐富。就如世人所讚頌,有 CCD 的魔法。撇除像素不足的問題外,這部 E-500 的成像表現不但比同期對手好,放在 20 年後的今日,亦算非常出色。


出色還出色,Dynamic Range 仍然欠奉。受 2005 年技術所限,比起菲林來講還是有好大差距。曝光必須準確,遇到高光則容易死白,暗位太暗噪點又多。使用舊款數碼相機,拍攝時就要多加注意。


陽光限定
初期的數碼相機都有同一缺點,就是 ISO 低。想要爭取高畫質,基本上只能選用 ISO 100。由 ISO 200 開始,影像質素水平就會急速下降,燥點明顯。不過受惠於 AI 除燥技術,20 年後的今天能以最新科技修正。
ISO 800 的 Raw 檔案,經過 Lightroom Classic 14 除燥,雖然仍能看見噪點,但已能清除難看的彩色雜訊,甚至以修正偽色問題。



科技日新月異,20 年前怎會想到可以用 AI 去除雜訊?用得相機,盡量以 Raw 格式拍攝,保留更多可能。
當然,最高 ISO 只有 1600,以今時今日的標準來講仍是相當之低。在買到大光圈鏡頭之前,E-500 就只能當成陽光限定相機,
暫結
4/3 系統是一個已經死去的系統,當然全盛時期已不算有太多鏡頭選擇,去到今日就更難尋找。筆者都想多買幾支鏡頭試試,仍要在二手市場中浮沉多陣。
隨緣,慢慢再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