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Leica M2 學生時代的窮人 Leica
好多年前,遇到了一部機身狀況非常差的 Leica M2,標價僅是港幣 $6000,實在是太便宜。這部 M2 傷痕累累,配上一支成色更差的 Canon 35mm f/2.8 LTM,即成窮人 Rangefinder 組合,總算是在學生時代玩到了經典的旁軸相機焦距。
-
Sony RX100 III 高性能隨身機
一流的旅行相機,真正輕便的機身,無論帶到哪處,都不會覺有負擔。鏡頭收起時,真的就如「黑卡」一樣,真的可以放進口袋。開機後鏡頭伸長,EVF 彈出來,又即變成專業相機,易於操作。
-
Maymiya RB67 Pro S 中片幅專業磚頭
2013 年在尖沙咀松屋影音中心購入一部 Mamiya RB67 Pro S,一機兩鏡,再加兩個機背。一個是 6x7 標準機背,另一個是 6x6 的 Polaroid 機背,可以拍 FP-100C 及 FP-3000B 即影即有的撕拉片。至於鏡頭方面,好像是一支 90mm 以及一支 65mm,一支標準,一支廣角。
-
Horizon 202 俄羅斯搖頭機
俄制的 Horizon 相機,是採用相同原理,使用兩格菲林以拍攝全景。但有別於 Hasselblad 使用片幅覆蓋率較大的鏡頭,Horizon 是以「搖頭」方式,把一支普通鏡頭由左搖到右,覆蓋一個彎曲的全景視覺。原理就同 iPhone 的全景模式一模一樣,只是用回菲林作媒介。
-
速試 Project Indigo 尋回 iPhone 的自然影像
手提電話中的感光元件較細,受物理限制,先天的感光能力較弱。為改善影像,電話軟件會以演算法合成圖片,務求取得最清晰的影像。但演算亦有其所限,大家肉眼所見,電話攝影的相片光位太暗,暗位太光,銳利太過。太多電腦演算的痕跡,失去了真實感。
-
Fujifilm X-Pro1 初代 X Trans 有「金光」
2012 年,富士的 X-Pro1 可謂橫空出世,在單鏡反光相機仍是主流的市場下,奠下了 APS-C 無反相機的基石。當年受其 Rangefinder 旁軸相機的外觀設計吸引,成為了第一批富士無反的用家。一機兩鏡,買下了 18mm f2 和 35mm f1.4 兩支初代 XF 鏡頭。
-
Sigma 30mm f/1.4 EX DC HSM 大 4/3 上的大光圈
4/3 相機市場本來已不大,4/3 副廠鏡頭的流通量就更加細,這支鏡頭都算是無市無價的罕有品。如今在二手市場上,想要買到這支鏡頭亦非易事。但幸好這支鏡頭,是不值得買的。
-
Nikon F80 菲林單反最中堅
回顧筆者攝影生涯,最為熟悉,用得最多相機,應是 Nikon F80。購入這部菲林單反,為的是要取代手上原有的 Nikon D90。以菲林取代數碼,現在聽起來好似是降級。但於當時來講,其實不然。
-
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12mm f/2 平淡無奇的不過不失
本來想要支等效 28mm,但 M43 中的 14mm 定焦鏡頭評價不佳。於是另一選擇,正是這支 Olympus M.ZUIKO Digital ED 12mm f/2。
-
Olympus E.ZUIKO 42mm f/2.8 玩具相機般的立體感
上期拆到這支旁軸鏡頭,因工作繁忙一直未有時間試鏡。上星期難得假期,帶上此鏡回港試試。
-
Mamiya Kominar 40mm f/2.8 隱性旋轉 旁軸鏡頭
Mamiya 是日本有名的中幅相機品牌,60 至 70 年代卻推出過 Mamiya Rank 135 旁軸相機,配上 Mamiya-Kominar 40mm f/2.8 鏡頭,正是筆者「拆機取鏡」的第二支試作品。由於是早期試作,並沒有記錄拆鏡過程,在此就只記試鏡。
-
Sony RX100 III / Leica M2 數碼菲林 雙機遊緬甸
2015 年有去過緬甸,遊覽了仰光、蒲甘兩個地方。
-
Nikon EM & Series E 50mm f/1.8 平價入門菲林單反
Nikon 相機在菲林時代,走的是專業路線,價格不菲。於 1960 至 1970 年代,有推出過 Nikkormat 系列的平價相機,以應消費市場。而於 1979 年之後,用回 Nikon 品牌,推出了 Series E 的平價系列。首當其衝的,就是這部 Nikon EM。
-
Nikon D90 初學攝影的器材迷思
玩相機已經好多年,開立網誌記錄新事之餘,都想提提舊事。講到最初,筆者的第一部相機,正是 Nikon D90。曾幾何時,Nikon D90 是 Flickr 上最多人使用的相機。引申來說,在 iPhone 出現之前,Nikon D90 曾經是世上最受歡迎的專業相機。隨波逐流,在當時選擇它,亦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-
Jupiter-8M 53mm f/2 蘇聯鏡 北韓景
1978 年於烏克蘭基輔出產的後期版本,鏡頭標示 53mm,實際焦距為 52.5mm。Jupiter-8M 是 Jupiter-8 的改良版,所謂改良,其實是簡化。更低成本,造工更加廉價。鏡筒造得鬆散,操控手感欠佳,幸好成像依然實淨。
-
Olympus 14-54mm f/2.8-3.5 Zuiko Digital 大 43 大 Kit 春日賞櫻
即使「大 kit」比「細 kit」於遠望端多出 9mm (等效 18mm),光圈亦大多 0.5 至 1.5 級。兩支鏡頭造工、大小相若。實際使用中,手感並無太大分別。老老實實,f/2.8 與 f/3.5 分別無幾,為何不索性做到 f/2.8 恆定大光圈呢?
-
Olympus Mju II 機細光圈大
Olympus 出過好多部輕盈小巧的相機,Mju II 正是較後期,於 1997 年推出的 35mm 全幅相機。有別於前一代,Mju II 的鏡頭由 35mm f/3.5 提升至 35mm f/2.8,以隨身相機來講算是相當大光圈。相機只有 135g 之輕,體積比手掌更細,是一部比 Ricoh GR 更為輕便的相機。
-
初試 Olympus E-500 平玩 Kodak CCD
近日又在 eBay 上尋到寶,以低價入手一部 Olympus E-500。這部單鏡反光相機是 Olympus 於 2005 年推出,屬 Micro Four Thirds (M43) 的前身,Four Thirds 系統,亦即係今人口中的「大 43」。相機老舊,值得入手之處,在於其腹內的 Kodak CCD 感光元件。
-
Yashica Yashinon 45mm f/2.8 高光溢出的驚喜
上回從 Yashica Minister 拆出一支 60 年代鏡頭,接上 Sony E Mount 試試。
-
拆機取鏡 Olympus 35 ECR - E.Zuiko 42mm f/2.8
折過幾部 1960 年代的旁軸相機,今次拆部新款,1972 年出產的 Olympus 35 ECR。這是一部非常小巧的相機,幾乎可以藏於手掌之中。能夠將相機縮小,其中主因是以電子取代機械控制。由於收購此機時機能已壞,就無法試到這種早期的電子技術。無妨,拆壞機心理負擔更低,照樣取鏡。
-
拆機取鏡 Halina Anastigmat 45mm f/2.8
上回試過兩支 1960 年代香港製造的鏡頭,順手記錄一下拆鏡過程。是次拆機,原本是想拍片記錄。影片就拍下來了,但懶得剪輯,截取幾張圖寫一篇文章就算。由於圖片係由影片截取,並不清晰,還請見諒。
-
拆機取鏡 Yashica Minister - Yashinon 45mm f/2.8
最近在 eBay 上收了幾部舊款 Rangefinder 旁軸相機,全部皆屬壞機,逐部拆解。第一回合,就是這部 Yashica Minister。
-
香港光學 Halina Anastigmat 45mm f/3.5 & f/2.8
香港曾經有過相機光學工業,「光學儀器大王」黃克兢於 50 年代創辦寶源基業,生產過一系列 Halina 「夏蓮娜」相機,主打低價市場,傾銷全球。
-
Olympus Pen E-PL6 & M.Zuiko Digital 17mm f/1.8 M43 便攜組合
話說上年重新投入攝影,正想要一部可以隨身攜帶的相機。正好家中有一部舊款 Olympus Pen E-PL6,搦起就可用。年輕時曾經看不起 M43,覺得感光元件太小,畫質不夠好。現在知道自己是錯的,M43 很好。
-
Ricoh GR Digital III CCD 機仔
Ricoh 的 GR 是 Cult 相機的表表者,由菲林時代開始,一直受人追捧。而現時市場之下,GR 相機更係同富士 X100 並列為最炙手可熱的相機型號。現正市售的是 Ricoh GR,是配以 APS-C CMOS 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。但其實在 GR 之前,Ricoh 曾有一款 GR Digital,是配以 1/1.7 吋 CCD 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。而筆者曾經擁有過的,正是較後期第三代 GR Digital III。